主页 > 医院新闻 > 正文

2023中国慢阻肺病防治大会如期举办,我院参与交流学习:阻拦慢阻肺,更早、更稳、更长程!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6日 点击人数:650 次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编辑:沈阳燕都医院

640.jpg

<

呼吸就是生命——尽早行动

>

2023年11月15日,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呼吸专科联合体共同举办的“2023中国慢阻肺病防治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邀请多位权威呼吸病领域专家到场作专题报告。旨在推进我国慢阻肺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的交流,促进学科发展与国际接轨。

高危人群超两成,患者规范治疗率低,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王辰院士在大会上表示,在慢阻肺的症状表现中,“憋气”是最典型的症状,同时也是最影响人们健康生活的,是人们难以承受的痛苦!

众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相关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针对目前慢阻肺的热点话题进行了精彩演讲,为参会的临床工作者带来新的收获与思考。

本次大会大咖齐聚,沈阳燕都医院也组织了科室医生以科室会的形式同步观看了会议的直播,大家讨论热烈!

640 (1).jpg

通过会议观摩

沈阳燕都医院总结会议要点

学习先进的慢阻肺防治理念

建议关注三个“更”:

更早,更稳,更长程!


<

如何更早—重视高危人群和疾病前期状态的筛查与监控

>

现有的研究显示慢阻肺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死亡原因的疾病,且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已超13.7%。发表在《柳叶刀》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等牵头完成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结果,首次明确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约1亿,已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慢性疾病:我国≥20岁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为8.6%;然而,慢阻肺的知晓率却和其他慢病相比,更为“不为人知”,仅有12%慢阻肺患者之前做过肺功能检查,仅有2.6%的男性和1.8%的女性知道自己罹患慢阻肺,因而慢阻肺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此外,慢阻肺中国慢阻肺年均死亡人数达96万,每分钟就有2.5人死于慢阻肺;慢阻肺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而慢阻肺是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大慢病。

性阻塞性肺疾病前期患者可出现类似慢阻肺的炎症反应及气道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表现出相似的呼吸道症状及生理学改变,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疾病负担加重。

慢阻肺的诊断并不困难,结合患者的症状、危险因素、肺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可进行快速有效的诊断。其中肺功能检查是目前检测气流受限公认的客观指标,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且对疾病严重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都有重要价值。我们建议对于高危人群以及已经诊断慢阻肺的患者“像监测血压一样一样定期检查肺功能”,对于40岁及以上人群最好每年检查肺功能,这也是我们一直呼吁的“更早”的意义所在:早期发现异常,早诊早治。如果肺功能检查结果发现,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钟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FEV1:FVC)的比值小于0.70,能够证实存在持续性的气流受限。


慢阻肺的影响因素


01

个体易感因素

慢阻肺具有遗传易感性。年龄、性别等遗传性因素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改变自身行为及减少环境暴露预防慢阻肺的发生发展。

02

环境因素

吸烟、天气状况、室内外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等因素与慢阻肺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

如何更稳

减少慢阻肺的急性加重

>

慢阻肺的急性加重是指的是患者呼吸道症状的急性恶化,通常需要额外的治疗。然而对于慢阻肺病患者而言,急性加重不仅仅是简单的额外治疗,是加速疾病进展,最终导致死亡的关键因素。

因此,诊断的核心在于呼吸道症状的突然恶化,包括呼吸困难加重,常伴有喘息、胸闷、咳嗽加剧、痰量增加、痰液颜色和黏度改变以及发热等。需要尽量避免反复发作,因此急性加重管理的核心在于预防。


<

长程随访以及治疗,获益更多

>

早期慢阻肺无声无息,无明显症状,但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疾病加重。因而对于年龄在40岁及以上,有慢阻肺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1次肺功能检查,以及全身合并症如骨质疏松症,焦虑,肺癌等的筛查与治疗。

此外,长程的治疗具体是指慢阻肺处于稳定期时,控制危险因素,尽早戒烟,长期规律用药,不擅自停药,定期到医院随访,随访肺功能以及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疫苗接种,积极呼吸功能康复锻炼,监测慢阻肺全身合并症的发生以及治疗。


自助挂号

通过网络预约、手机挂号,可享受优先就诊权

  • 注:(信息已加密)成功预约后,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访

简介| 名医| 医保| 路线

门诊时间:8:00-17:30

沈阳燕都医院
参考信息不作为诊断医疗数据